***
写作/Chimera
被压迫者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紧急状态”并非什么例外,而是一种常规。我们必须具有一个同这一观察相一致的历史概念。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带来一种真正的紧急状态,从而改善我们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
——瓦尔特·本雅明, 《历史哲学论纲》
一
去年12月的一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动态清零”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疫情防控的总方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强调,“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追求最大限度地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肯定了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并提出要“坚决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与2020年初面对未知肺炎时被迫实施的封城和隔离措施不同,“动态清零”是一项先发制人、反客为主的战略。稳定、高效的病毒筛查系统和随时待命的应对举措是这项战略的后勤保障,核酸检测掌握按下时钟的主动权,静默和封控是与时间赛跑的方式。
二
“动态清零”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其基本原理在于将未知、不确定的危险转化为可以被识别、评估、应对、运作的可控因素。为了便于有效地管理风险,“动态清零”为疫情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核酸检测以及检测结果证明是这套防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识别风险的任务由检测来完成,检测结果与风险评估直接挂钩,检测证明是辨别风险的唯一指标。阴性证明意味着在限定时间内不存在风险,而阳性证明则会激活提前部署好的风险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时空伴随者”使风险的认定变得更为复杂,个体的风险评估与他人的风险等级通过手机活动轨迹和流行病调查工作相互关联。
大规模、高频次、常态化的病毒筛查同时是一项预防性应对措施,它为疫情防控-风险管理设立了时间规则——将来可能会发生的未知情形被认定为必将到来某种威胁,这种威胁又进而被用作依据来解释当下采取的行动及其必要性。未来与当下连通了,连接两者的是核酸检测、检测结果、结果的有效期以及检测结果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随时待命的措施。与此同时,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危急情况如幽灵一般萦绕着当下,不安与焦虑肆意蔓延。
三
“动态清零”将新冠病毒抽象化、虚拟化了,疫情防控系统赋予病毒的含义代替了病毒本身,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让位于风险管理机制根据自身需要所定义的风险。新增感染者数量成为了疫情防控系统中绝对重要的风险指标,每位感染者自身的特殊情况和所处的社会关系在这套系统中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服务于定量风险管理系统的数字。有的地方通过将风险因子转移到其它地区实现区域范围内“清零”,有的地方则通过开展封控演练,引入适当剂量的动荡来刺激经济。
这里的数字与金融市场里的数字没有本质上的分别,金融市场里的杠杆、套利和对冲等交易手法在同样变幻莫测的新冠疫情中找到了适宜的动荡环境作为新的施展空间,信息、资源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动态清零”在无形之中为本来就享有特权的风险投资和管理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四
“抗击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要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战胜”疫情并不以彻底清除病毒为目标,“清零”也不是为了实现“零感染”。“战胜”指的是充分利用疫情发展的形势,最大限度地从疫情中获取利益。“动态清零”中的“动态”二字涵盖了这一战略的要义。动态,意味着在动荡和变化中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意味着认识到风险与机遇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清零”是永恒的趋势,是无法抵达也无需抵达的目标;“动态”是“清零”的前提和方法,只有保证动荡不断发生,这台机器才能够持续运转。
在不断出现的新病例和“清零”的趋势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适时、精准地增强或减弱“社会面”的波动程度,变通地从动荡引起的落差中获取利益,这是“动态清零”取得胜利的根本方法。“战胜”的说法是有矛盾的,因为这一机制的健康运行恰恰依赖病毒的存在——“动态清零”实际上是“与病毒共存”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里的病毒不一定是真正的病毒,而是作为病毒的指示符号的确诊病例数目。当然,这里的病毒也不必是新冠肺炎,它可以被替换成其他能够引起足够恐慌和震荡的威胁。
五
我们身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紧急状态”无限延长,防疫通告的标题始终以“进一步加强”作为开头,提醒我们疫情防控系统将永无止境地优化下去。未来被取消了。或者说,未来已经在过去到来了。未来、过去、现在之间的差异被这场战争悬置了,我们进入了一种新的时间。每天都有新的“紧急事件”出现,但似乎没有什么事情真的在发生,我们既无法想象“紧急状态”结束后的情形,也无法再回到它开始前的状况。我们陷入了当下的无限循环之中。
六
“动态清零”的时间装置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它是主宰新的时间的指挥官,它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调整、校准到与之一致的旋律和节奏上。核酸检测调节它的节拍,健康码的颜色变换对应变奏,未来的约定创造出从当下延伸出去、张力逐渐加强的时间段落。
红色和黄色的健康码、防护服、核酸检测广播、手机弹框里的疫情通告……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身体和情感开始对这些符号产生条件反射般的反应。这是一种对前意识的训练,它绕过了所谓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渗透到神经系统的内部。威胁的源头不再重要了,引起恐惧的是这些符号以及它们施加于我们的习惯性恐惧。
七
我们再也无法从外部认识“动态清零”,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了“动态清零”的一部分,我们的神经系统与它连为一体。我们正在经受的并非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教育,“动态清零”规范的对象是我们的欲望、潜能、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对一个不同的未来有所期许的能力,是让内在冲动即兴、肆意地迸发出来的勇气。
八
不断地重建一切,如社会福利和结构、企业功能以及城市区域,持续地扰乱生存条件,这是确保敌对派系不会出现的唯一方法。强调改变的说辞被用来废除所有的习惯,破坏所有的连结,阻碍所有的团结,搅乱一切的稳定感,以及维持一种长期的生存层面的不安全感。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这种策略:通过一场不会结束的危机来避免的任何真实的危机。
——隐形委员会,《致我们的朋友》
九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卷入了不受控制的赌局中,一切都充斥着风险,恐惧在我们身边弥漫。入境航班熔断政策将机票取消的可能性作为附加条款,引入到旅客与航空公司的交易之中,自购买机票之时起,航班是否能够成行便与诸多外部因素密不可分了。机票持有者须按照要求证明出行前特定时间内处于“低风险”状态,同一条航线的近期航班里一旦出现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未来的航班也有可能被取消。为规避风险而实施的熔断政策将新的风险引入航空旅行,并规定了游戏的规则和条款,航空旅行成为了一场赌注,旅客被迫成为赌局的参与者。
这场风险游戏的残酷之处在于,参与赌局的代价是真实的——饥饿、失业、被拒诊、无家可归、被销毁的食物、填埋在土壤里的医疗垃圾、遭遇交通事故的转运大巴……所有这些对我们及我们所处的世界,造成的实际且具体的影响是“动态清零”不可避免地引发却又视而不见的风险。这里的风险指的是疫情防控系统无法识别和应对的未知风险,它扎根于真实的社会情况和生命处境,牵绊着道德关系和情感寄托。
十
社会自身具备的抵御风险、化解困境的韧性和创造力在“动态清零”持久的支配下逐渐退化了。由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编制出的灵活、坚韧、千变万化、时隐时现的保护网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代替它的是占绝对主导地位、沿着单一逻辑无限扩张的风险管理系统。社会自身的生存之道被剥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被用来激励人们承担这套系统的运作成本及代价。集体性的个体化悄然而至,人与人之间相互维系、互相支撑的物质和情感结构转变为个体对系统的生存依赖和情感寄托。
十一
真正的风险正在毫无阻拦地扩散,我们无条件拥护、维持着的“科学”防疫战略对此无能为力。“动态清零”不断宣布自己的胜利,它的确“战胜”了疫情,不过这个胜利仅仅在这套系统为自身制定的评判标准上成立。“坚持就是胜利”的呼喊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这个贯穿着中国过去近百年历史的口号在此刻又一次被召唤出来——只不过,这次的胜利属于谁?
***
